明朝

 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从和尚到元帅

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很多极富传奇性的皇帝。每当说起这些皇帝时,很多人都会提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纵观朱元璋的一生,从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农民,最终成为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君王,并开创了洪武之治的盛世。农民、和尚、士兵、元帅,最后是皇帝,这就是朱元璋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的身份。如果连他都称不上传奇,那么试问有谁还敢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

查看详细

朱元璋建立明朝

朱元璋在起义军中担当副元帅的这段时期,濠州城的红巾军中共有五位元帅,朱元璋效忠的郭子兴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四名元帅以孙德崖为首,一向都与郭子兴有着很深的矛盾。 与此同时,元朝政府派右丞相脱脱率领大军前来镇压红巾军。此前红巾军首领芝麻李曾率领十万义军占领了徐州,却在此次元军的大肆进攻下兵败。徐州失守,城内的起义军也惨遭屠杀。芝麻李被元军...

查看详细

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将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从而导致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中央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建文帝登基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采取措施,不断削弱众藩王的势力,引来了藩王的强烈不满。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不愿坐以待毙,遂挥师南下,讨伐建文帝。最后,朱棣取代建文帝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统治时...

查看详细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便产生了将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的念头,当时的北京还叫北平。朱棣在被册封为燕王之后,一直在北平生活了三十多年。他决定迁都北平,既有情感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思量。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原因。 北平地处北方,中国的农业区和畜牧区恰好交会在此处,往北是畜牧区,往南是农业区。北平的道路四通八达,是联系蒙古、东北和...

查看详细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出生于明朝初年的云南昆阳。郑和童年时期,明朝军队攻入云南,将小郑和掳到军中。此后,郑和被阉割成太监,送入燕王朱棣府中为奴。郑和深受朱棣的赏识,成年之后更追随朱棣到处征战,接连立功。郑和本名马三保,朱棣即位以后,赐他姓郑,并帮他改名为郑和。此后,郑和在朱棣及其孙儿朱瞻基的支持下,先后七次下西洋,为推动明朝乃至全世界的航海事业的发...

查看详细

土木之变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击溃。明军陷入了瓦剌大军的包围圈,最终全军覆灭。明英宗沦为瓦剌的俘虏,他宠信的大宦官王振则被明军将领所杀。历史上将此次事件称为土木之变。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朱瞻基在位时,将其册封为太子,朱瞻基去世以后,便由朱祁镇继承皇位,史称明英宗。明朝历史上出现了几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

查看详细

于谦誓死保卫北京

土木之变发生后,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其后,瓦剌首领也先率军攻打北京城,景泰帝便将朝臣于谦擢升为兵部尚书,全力保卫北京城。 于谦是浙江钱塘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于谦天分极高,又十分好学。十二岁那年,他便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石灰吟》。其中的两句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展现了少年于谦的非凡抱负。二十三岁时,...

查看详细

夺门之变

土木之变过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的消息传到北京,满朝文武无不为之震惊。为了解决眼前的危机,朝臣们很快联合起来,上书恳请皇太后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于是,在英宗被俘还未满一个月的时候,朱祁钰就登基为帝,后人习惯按照他的年号景泰称他为景泰帝。朱祁钰登基以后,便奉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他的生母吴氏是朱瞻基的叔...

查看详细

虎王”刘瑾被诛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遂改姓刘。孝宗在位时,他负责侍奉太子朱厚照。他知道太子将来会继承皇位,因此千方百计地讨好太子,希望太子即位后可以感念他这个功臣,给他权势和富贵。 由于他善于察言观色,而且会随机应变,因此深得太子信任。弘治十八年,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此后,刘瑾多次升迁,并坐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 武宗...

查看详细

张居正实行“万历新政”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推行的万历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各种矛盾,为明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 张居正七岁通六经大义,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考取进士,授编修官一职,后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二十六岁,他向世宗呈递了《论时政疏》,首次系统...

查看详细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海南琼山(今海口)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且严惩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是明朝著名的清官,被后人称为海青天。 海瑞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海母像孟母一样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她在儿子年幼时就让儿子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希望儿子能够具有正确的儒家思想。不过,海母对待儿子过于苛刻,她剥夺了儿子像其他孩子一样玩...

查看详细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乐观豁达,奉行知足常乐的哲学。但他不希望儿子同自己一样碌碌无为,因此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这个名字意味着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够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流芳百世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一般的文章都能过目成诵。他两三岁时就能够读诗,6岁时入私塾读书...

查看详细

戚继光抗倭

明朝初年,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进入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期,诸侯为了争权夺利而战。一些战败的封建主一改往日与中国的友好交往,组织一些武士、商人和浪人在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抢掠,这些人被称为倭寇。倭寇之患萌芽于元顺帝时期,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曾经协助日本后醍醐天皇平定叛乱的足利尊氏废黜了后醍醐天皇,另立新君,自任征夷大将军,并在京都设立...

查看详细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黄冈蕲春)人,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家的后院种了好多药草,李时珍自蹒跚学步时起就和这些药草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时珍对这些药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整日都消磨在后院之中。不过,由于当时的医生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十分卑微,所以李言闻自然不愿意让聪慧的儿...

查看详细

利玛窦来中国传教

从万历年间开始,西学开始在士大夫之间流行。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功不可没。 利玛窦(1552~1610年)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他十岁进入家乡的耶稣会寄宿学校,七年之后被父亲送到罗马,在圣汤多雷亚学院预科学习法律。父亲原本希望利玛窦能在法律方面学有所成,可是利玛窦违背了父...

查看详细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明朝末期的徐光启发挥了先驱作用。 自明代中叶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较明显的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难免给一些人的社会地位带来冲击。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他刚好就诞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而且其家道已经落入谷底,他的父亲只能弃商从农,...

查看详细

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

徐光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他不但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还主持编写了一部一百三十多卷的《崇祯历书》,并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等军事著作,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不过,他一生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却是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就是著名的农学著述《农政全书》。 徐光启认为...

查看详细

萨尔浒战役

明朝自永乐年间开始,为了压制北元的残余势力,在中国东北一带设立了指挥使司,进而控制了一直居住在那里的女真族。当时,建州女真爱新觉罗孟特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是明朝建州卫的左都督。后来,北方部族的势力逐渐强大,他们一路入侵南方,杀死了孟特穆。建州部被迫南迁到赫图阿拉,之后逐渐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而且其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显著...

查看详细

徐霞客游历山川

明朝末年出现了一位千古奇人,他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却不像其他士人那样考取功名,而是喜欢到处游历,这位奇人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他家境富裕,可是他却像他父亲徐有勉一样淡泊名利,只喜欢读历史、地理之类的书籍,向往着游览壮丽河山的生活,还立志要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这样的一种志向,可是违背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的,...

查看详细

袁崇焕宁远大捷

天启至崇祯年间,明朝与后金的斗争进入了激烈的状态,积弊已深的明朝在后金铁骑的践踏下,只能做垂死挣扎。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却有一位将领打了胜仗,他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广州府东莞县(今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到邵武上任之后,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比如为民救火、平反...

查看详细

崇祯帝煤山自缢

在中国历史上,以自杀殉国的亡国皇帝有三位,其中就包括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另外两位是金国的金哀宗完颜守绪和南宋的皇帝赵昺。 明思宗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弟,于天启七年(1627年)遵熹宗遗诏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崇祯。崇祯帝并不昏庸,反而是一位勤政爱民、节衣缩食的君主,一心想着要如何治理好国家。他即位伊始,...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