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古老文明的第一声号子起,中国历史经历了五千年漫长而耐人寻味的过程,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人们可以从王朝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的智慧,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经历中感悟人生真谛。
商鞅变法
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战国初年,由王室宗亲贵族把持大权。这些宗亲贵族无视国家利益,只知道利用特权为自己谋取利益,造成了秦国“国乱、兵弱而主卑”国势日衰的局面。各诸侯国都轻视秦国,把秦国当夷狄来对待。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他血气方刚,一心图强,想要有一番作为,立志使秦国富强,提高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于是,他张榜招贤,并声称“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在魏国的商鞅听到消息后,自魏入秦。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本姓公孙,其名为公孙鞅,又因为是卫国人,也被称为卫鞅,来到秦国变法有功,受到秦孝公奖赏,被封在“商”地,才被称为“商鞅”、“商君”。商鞅自幼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学成后,来到当时的强国魏国,希望能大展雄才。魏相公叔痤很赏识他,就让他做了自己的家臣。没多久,公叔痤一病不起,病中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接替自己任相。他看出魏惠王不会重用商鞅,就建议魏惠王杀了商鞅,以免被别的国家所用。魏惠王根本没把商鞅当回事,公叔痤死后,终究没有重用商鞅,当然也没有杀他。
 
商鞅来到秦国后,在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下,以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三见秦孝公。终于,用霸道打动秦孝公,然后,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策略,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秦孝公对商鞅的策略大为赞赏,任他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就在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等重臣提出反对意见。他们提出不能改变祖宗之法,而商鞅则提出了“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主张,结果秦孝公还是支持商鞅变法。
颁布变法法令前,商鞅担心不能取信于百姓,这样变法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为了让百姓相信,商鞅在国都南门外的集市中,竖起一根三尺高的木头,并贴告示说,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的人就可得赏十金。此举引来众多百姓围观,大家不知是真是假,指指点点,就是没人去搬木头。于是,商鞅又出示布告,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时,有个人壮了壮胆子,扛起木头径直走到了集市北门。商鞅马上命人给他送上五十金赏金。这件事在百姓间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都相信官府言出必行。接着,商鞅便颁布变法法令,法令很快在全国得到贯彻执行。
 
商鞅的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等。
 
变法期间,太子犯法,商鞅依法对太子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用刑。后来,太傅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对他用了割鼻之刑。百姓见商鞅执法公平,不避权贵,都大为震惊,全国上下都严格执行新法。
 
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军队强大,国势蒸蒸日上,诸侯畏惧,秦孝公将商鞅升为大良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开始使秦国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342年,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秦的强大。公元前340年,秦国借着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战败的机会,联合赵国讨伐魏国。魏公子卬率军迎战,被商鞅用计谋打败,魏国只好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这时,魏惠王才悔不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因变法和战功被秦孝公封了商地十五个采邑的封地。但是,商鞅的新法太过刻薄,他设连坐,增加肉刑、抽肋、镬烹等酷刑,他的凭军功进爵的制度,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且他执法甚严,因此在他主持变法的期间,引起秦贵族的怨恨。
 
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这时,公子虔等旧贵族为报夙怨,开始反扑。他们诬陷商鞅谋反,鼓动秦惠王逮捕他。商鞅得到消息赶紧逃跑,逃到边关,想要在一家旅社住宿。店主要他出示身份证明,否则不敢留他住宿。因为商鞅的法令中有一条规定是,不能留住没有身份凭证的人,违者就要受连坐的处罚,这正是“作法自毙”。商鞅无奈,只好逃往魏国,但是他曾帮助秦国用计打败魏国,魏国记恨不肯收留他。商鞅又逃回秦国商邑,并带领自己的属下,在商地组织军队出击郑国,想用军功赎罪,秦国发兵讨伐。商鞅在郑国黾池兵败被杀,秦惠王把他的尸体带回秦国国都,施以车裂之刑,并灭了商君一族。
上一篇:邹忌谏齐王
下一篇:孙膑庞涓斗智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